來源: 發布時間:2019-01-16
對于高水平放射性廢物的處置,目前被人們普遍接受,并且在技術和工程上可行的方案,只是深層地址處置。
乏燃料后處理中產生的高水平放射性廢液,放射性強度特別高,釋熱量大,含有錒系核素和長壽命核素。這些高水平放射性廢液,需要經玻璃固化后,封裝在耐腐蝕的特質容器中,經過一定時間的地面儲存,運送至高水平放射性廢物處置場。它們會被埋置在離表面500~1000m甚至更深的穩定的地址體中,采用多重屏障縱深防御體系,確保與人類生活圈安全隔離萬年以上。高水平放射性廢物的處置,技術難度大,費用投資高,科學家正在積極研究分離—嬗變技術,以期在未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。
我國高水平放射性廢物地質處置研究工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,幾十年來在選址、工程屏障、核素遷移、回填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。2006年由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、科學技術部、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發布《高水平放射性廢物地質處置中長期研發規劃指南》,明確了深地質處置開放的主要技術路線和開發的總體思想,提出工程建設的三個階段性目標。2007年國務院批準的《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(2005—2020年)》,明確提出在2020年建成我國高水平放射性廢物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。